志愿者为隔离居民保障生活物资静安区供图社区同样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战场。
全区14个街镇,每天发动2500名以上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在家门口防护、值守,做好口罩预约登记、防疫宣传、上门排查、健康监测、日常巡逻、药房秩序维护、环境整治、卫生消毒等志愿服务,涌动在社区里的暖流汇聚成强大的志愿力量,为社区居民撑起一堵社区安全防护墙,让大家感受到温暖,感觉到安心。
居住着41个不同国籍,300多位“老外”的静安四季苑,被称为“小小联合国”。
3月2日,从日本探亲回来的外籍人士刚踏进四季苑家门放下行李,南京西路街道泰兴居民区工作人员朱宇翔就按响了他家的门铃。 “你好,你们刚从日本回来,按照目前的规定,需要居家隔离14天。 ”听见朱宇翔一口流利的日语,原本还有一丝紧张的外籍人士,在了解了疫情防控期间的各类问题和返沪居家医学观察的注意事项后,欣然签字,并承诺一定配合政策,做好全家的居家隔离工作。
在社区,和朱宇翔一样具有较好外语口语水平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被亲切地称为“社区翻译官”。 地处不夜城地区的卓悦居居民区,是一个有多国居民居住的涉外小区。
为了解决社区干部和外籍居民之间的“沟通难”问题,天目西路街道联合社区共建区单位组建起一支15人的翻译志愿者队伍,其中不仅有英语、日语、韩语等较为常见的语种,还涉及意大利语、德语、芬兰语、瑞典语等小语种,协助开展外籍人员信息排摸、沟通解释、随访等工作。
不仅是社区志愿者开启“全球服务”模式,全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工作者同样身兼“医护”“翻译”两职。
用流利的英语进行流调,缓解“洋居民”的紧张情绪;特别制作英、韩、日、法、意大利等多国语言的“翻译小卡片”,告知需居家隔离工作内容和防疫指导;全家总动员,2小时内制作三种语言的《防疫流调外国人简要对话手册》……奔忙在居民区的白袍战士用逆行的身影,为居住在静安每一位外籍人士提供无差别的疫情防控服务,将“静安温度”送进他们心里。
在实践中倡导新风照亮战“疫”之路新时代文明实践折射出的文明之光不仅照亮了战“疫”之路,更引领着健康生活的新风尚。
志愿精神的传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固化、文明健康素质的提升,这些都将成为推进城区精细化管理的新抓手。
思想引领,公勺公筷新风尚。 静安区首批143家餐饮单位积极响“关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承诺全面提供一菜一公筷或公勺,服务员主动引导和提示用餐客人使用公筷公勺,用“小餐桌”带动“大文明”。 心理疏导,社会治理新方式。 肆虐的病魔不仅侵害病患的身体健康,同样也冲击着市民的心理防线。 静安区积极行动面向居民、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等不同群体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 在战疫的洪流中,这些可爱的志愿者们用自己的方式和力量,帮助有需要的人们找到打开心中郁结的“钥匙”,用积极的心态扫去情绪“雾霾”。
科普宣传,科学生活新理念。
“宅”家多日,身与心的健康都不能放松。 “上海静安”客户端,自1月31日起,开设疫情防控科普宣传专题,截至目前,已推送相关科学抗“疫”内容超过300条;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铁路博物馆、上海市中医医院等区内各科普基地也纷纷“触电”,用多种方式加大疫病科普宣传。 公益暖城,文明城区新温度。
在这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中,公益的暖流涌动在城区的各个角落,让文明的温暖直抵人心。 来自大益服务社的司机志愿者担任运送发热旅客的高危工作;市红十字会、区社会医协会发挥专业优势守护关口一线;区属国有企业、文明单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大昌行、光明乳业等爱心企业和社会各界为志愿者提供多元物资保障。 不论是医护人员、基层民警,还是文明志愿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静安战“疫”一线最可敬的“英雄”。